徐仲偶 官方网站

http://xuzhongou.zxart.cn/

徐仲偶

徐仲偶

粉丝:394244

作品总数:7 加为好友

个人简介

徐仲偶 ,1952年出生, 四川成都人。 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版画专业,并留校任教至2001年,曾担任该校版画专业教研室主任。现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、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...详细>>

艺术家官网二维码

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

留言板

艺术圈

作品润格

书 法:议价

国 画:议价元/平尺

匾额题字:议价

拍卖新高:

联系方式

艺术家官网负责人:小张

邮箱:artist@zxart.cn

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,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。

论徐仲偶版画创新之理念

  一

  司马迁曰:“夫天运,三十岁一小变,百年中变,五百载大变。”

  所谓大变者,世界东西方格局之变化也。五百年前的“文艺复兴”运动,开启西方释放人性的自由尊严,激励独立进取精神之新时代。为日后的“工业革命”积聚了思想文化的力量。东方二千多年的专制帝国正处于明朝的中晚期,而渐入无可挽回之颓势,以残害人性著称的“东厂”,“锦衣卫”却肆虐横行,古老的传统文化,几近窒息。

  所谓中变者,东方时局之变化也。始于百年之前蓄势待发的同盟会,正欲向专制帝国发起最后冲击。孙中山领导的“辛亥革命”成功,则标志着二千多年专制帝国的结束。继之而来的“五四”文化思潮,又对传统文化予以无情的批判,掀起一股盲目“弃中取西”的思想风潮。

  所谓小变者,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之变化也。其中最为深远而广泛之影响,无疑是人们思想观念之变化也。而文化艺术领域的显著变化,莫过于三十年所经历西方文化艺术冲击后的失落彷徨,探索创新后的迷茫困顿,逐渐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回归意识。

  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云:“余闻之先人曰‘伏羲至纯厚,作易八卦,尧舜之盛,《尚书》载之,礼乐作焉。”当五百年的历史文化,如此巧合地印证司马迁在二千多年前的预言时,人们不得不在惊诧之余,怀着尊重历史遗产的虔诚心态,不再怀疑其预测是唯心的杜撰,而是源于伏羲对自然天象规律准确认知的易卦理念。倘能明乎此,则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之方向明矣!是以基于三十年之小变,认真梳理五百年来文化艺术变化的利弊得失,再破中国历史教育中狭隘而陈陋的思想观念,重新认识古老易道的核心理念,已成为当今文化艺术领域必须面对且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。否则,何为中国传统文化,仍如海市蜃楼样渺茫;所谓回归传统之路,依旧山穷水尽般迷惑。恰此而现的徐仲偶艺术作品,亦集三十年创作于一体。探究其版画创作之理念,或许对今天思考回归传统文化,研讨中国艺术的当代转型,不失为参考之范例也。

  将三十年改革开放按十年分成三个阶段,徐仲偶的创作变化亦大致与此相合。第一阶段,1978-1988;第二阶段1989-1999;第三阶段2000-2009。1978年,他考入四川美术学院版画专业学习,时值改革开放的东风把人们从“文革“的噩梦中吹醒,从地上站起来,自然而然的“伤痕”意识,必然在文学艺术中反映出来,四川美院亦毫不例外地创作出一批颇具影响的油画作品。然而徐仲偶以自身的艰难成长,质朴地感悟到“民以食为天”的农耕社会,才是人类生存繁衍、文化形成的基础。故其毕业之作——生生不息的土地,充满对大地母亲的眷恋情怀和对农耕文化的深情厚意。之后创作的“乡土系列”及十米长卷的“青龙镇”,一以贯之地以农耕文化为主导思路,从而形成第一阶段艺术创作的基本理念。惟其朴实的意识,有意无意之间已回到五千年农耕文明之根基,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道,同时亦让他成为当时“不入流”之人。

  第二阶段创作的“榫卯系列”和“核桃系列”,则是他版画创作转折的代表作品。自“文艺复兴”发展至今的西方艺术,因历史文脉的断续浅短所局限,对艺术的“意”与“象”互为表里而统一的历史内涵,难有深刻的理解认知,故在艺术的“意象”境界上进行各种尝试探索,形成风格各异,支脉众多的艺术流派。终因历史的源浅流短而难以明其“意”,不得不转向于“象”的艺术表现力度,以求精准逼真之形。故不少名目时髦的艺术流派,日渐落入难以为继的窘况,成为昙花一现的过眼烟云。今日许多有志之士,把目光转向中国古老的思想理念和传统文化艺术之中,以寻觅艺术“意象”之真谛也。

  同样,今日中国传统艺术亦面临创新发展之困境。“五四”以来人为地割断历史,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恶劣影响,给认知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造成难以逾越的障碍,亦给中国传统艺术的继承发展带来重重困惑;而影响至今的“弃中取西”,则令“西天取经”的热潮毫无退烧之感。无论艺术院校的师生出去与否,轻视传统艺术之风已成不争之事实。“重西轻中”的艺术教育倾向,从不愿意亦无能力引导人们回头去审视传统艺术在“意象”美学方面的高妙之所在。故青年学子,一旦面临“西天取经”仅百年且模糊不清的西画历史,继承何在?创新何在?则茫然无所适也。

  当一些自诩的“当代艺术者”,在刻意与中国传统艺术对立而自我标榜的肤浅概念中,却踬于西方艺术末流之泥淖,得其熏染而沾沾自喜;误将西方艺术抒写个人的直白感受,美其名曰“创意”;错以为 “象”的艺术表现力度已无关紧要,以随心所欲的表象图解为创作的特色模式。于是浮躁喧嚣的艺术领域,出现一种奇特的“艺术怪圈”现象:“当代艺术者”弃传统文化艺术而不顾,尾随西方而行;而西方却转顾于中国传统艺术之思想文化。殊不知,“艺术怪圈”产生之因,实乃五百年来东西方艺术格局之大变化者也。而许多青年学子沉溺于“春眠不觉晓”之美梦中,全然不解唯承续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艺术创新本身就是当代艺术,此则历史之定义也,非西方专有之概念矣。

  所幸者,徐仲偶之“不入流”也。他秉持传统文化的创作态度,坚信古老的文化理念中必定存在诸多创新之契机,遂于喜爱传统文学的“诗话”中,受到启发而有所感悟,取诗词“意境”之法,重艺术形式之“象”,以求版画创新之实践。其“榫卯系列”以至今实用不衰的穿斗结构,承易道阴阳和谐稳定之理念;而“核桃系列”,则取大地母亲承载万物之化育,寓传统文化千古衍生不息之义。以似是而非的艺术形象,中国习俗的文化风韵,无穷遐想之意蕴,赏心悦目之美感,令观之者赞叹不已。故以易道理念为指导的创作思想,展现传统文化的鲜明性和当代风格的艺术性,构成难能可贵的创新转折。

  徐仲偶对中国传统版画的题材内容和形式格制的重大突破,则体现在第三阶段创作的“以书写的名义”,“以水墨的名义”和“以仿宋字的名义”等系列大型版画作品中。自创新转折后,潜心于诸子百家思想的学习思考和传统文化理念的追根溯源,对源于自然天象的易道理念有了深入的认知,反过来又对“意象”美学的历史内涵有更深的感悟,从而在第三阶段的艺术创作中构架起“一览众山小”的高远视角。就其作品整体创作而言,蔚为壮观的宏篇巨幅,空灵恢弘的磅礴之势,是对传统版画狭小格制的突破,而天象浩瀚之气,漫衍舒展之形,挥洒自如之态,飘浮游弋之势,则将代表性的山水书画题材,从固有的传统概念中抽离而升华,置于天地乾坤、逍遥翻飞之意境中,给人以撼动心魄,浮想联翩之感触。故得力于易道理念深度把握的创作思维,无疑对传统题材在“意象”美学上的创新有着先驱示范的作用。

  勿庸讳言,狂热的商业浪潮与浮躁的时髦艺术交织影响下,中国的艺术创作已扭曲变形,远离传统文化而缺乏自信自尊;而“文艺复兴”带来人性自由解放的同时,亦引发西方人性的骄傲自大,物欲膨胀和对自然资源的肆意掠夺破坏之风。当两者相互裹亵而行时,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道德价值和农耕文明“天人合一”的生态理念,亦再次受到无情的伤害。“福兮祸所倚,祸兮福所伏”的易道理念,是留给今天人类必须严肃深思的社会问题,亦是人类艺术创作必须面对的考验。仅此而言,我从第三阶段的艺术作品中,亦感觉到事物相互依存的祸福关系。从“书写”中想到字残形坏之伤;在“水墨”里悟出法损度破之害;在“山水”间感到怀山襄陵之危;或许作者本无意识于祸福之度,却给人另种艺术感触。是以艺术意蕴中的道德理念,从不乏警世醒人之义矣!

  文子曰“夫人拘于世俗,必形系而神泄,故不免于累,使我可拘系者,必其命有在乎外者矣!”②所谓“其命有在乎外者”,传统文化之道德也,不为趋俗失志之艺术使命也。徐仲偶三十年的版画创作,镌刻着不懈探求的艰辛历程,浸透着孜孜不倦的艺术心血和不为穷约趋俗的艺术追求,因而为中国传统版画向当代转型奠定坚实的“中国立场”,不啻为固守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原创艺术之苦行者也。

  二

  “教书三十年,其间也做过靠画卖钱的梦,但被有钱人牵着鼻子走,越想越不是滋味,艺术原本与经济无关,可偏偏逃不脱价格这把尺子的丈量,好多事都如此,全世界都把它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,于是我选择了逃避。”

  徐仲偶袒露内心的矛盾和苦恼,或许不少艺术家有同感,但对“艺术原本与经济无关”的至理名言,未必能为多数人所认可,则不无杞人之忧也。毕竟三十年来已形成另一类司空见惯的影响:用财富界定成功,以金钱衡量艺术。而习于惯性思维之人,则视为理所当然之事也。殊不知,金涛银浪冲蚀道德底线,艺术创作则生悲哀,文化涵养亦呈差异,此事物变化之度也。

  我记起宋代画家卖画的故事。南宋迁都杭州后,画家李唐亦南度至此,以卖画自给,其善山水人物,笔意不凡,却不为世人所重,遂有感而作《题画》诗云:“云里烟村雨里滩,看之容易作之难,早知不入世人眼,多买燕脂画牡丹。”画家的自嘲调侃,不无对世俗之讽刺也。后因中使识其笔,奏入画院为待诏,宋高宗曾亲书唐人刘商《胡茄十八拍》之辞,特留空绢处待其画,足见雅重之意,杭人亦随而重之也。原本买山水或牡丹,并无对错之分,但世俗趋同的前后变化,则见金钱所衡量非艺术作品,而是买者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社会教化之影响也。

  老子曰:“听其音则知其风,观其风即知其俗,见其俗即知其化。”③所谓风者,向也;俗者,习也;化者,教也。世俗风气,文化教养培育所致,学校教育之基础功能也。今与杭人买牡丹相类似者,热衷于宋元瓷器与明清字画之买卖也。中国五千年悠久丰富的文化艺术,何以仅止千年文物得以宠幸?世俗经济追逐的本身,实为金钱利益而非历史文化之艺术,此与历史教育诱人步入“历史误区”而数典忘祖不无关系也。当人们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,实于茫然困惑之中,希冀中国史学界对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予以明确解答。但三十年来,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史学领域仅是“死水微澜”而已。陈陋的思想观念和凝固的思维模式编写的历史教材,不仅把五千年生动丰富的历史画卷裁得支离破碎,还“自断其首”地砍掉五千年完整的历史。最具讽刺意味的是“五千年文明,三千年历史”的中国历史年表,给西方学者以否定五千年文明的口实,而史学界难以反驳。故时至今日,中国人不知“中国”为何义,“华夏”为何由,“炎黄”为何人!若史学界真能释疑解惑,何须苦等至今日而有望矣!即或如此,中国五千年完整的文明历史仍真真切切地存在,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不会因此而黯淡,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亦不会因此而消亡。故此,谨直言简告: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易道理念!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农耕习俗!

  易曰:“立天之道曰阴阳;立地之道曰刚柔;立人之道曰仁义。”所谓阴阳者,运行之日月也;刚柔者,山川之万物也;仁义者,慈爱与正直也。明乎日月运行之规律,关乎山川万物之化育,归总乎人类生存繁衍和社会仁爱公平也。故孔子曰:“于是伏羲乃仰观象于天,俯观法于地,中观万物之宜,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,以类万物之情,故易者,所以经天地,理人伦而明王道。”④则肯定伏羲始作易卦,意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,规范相应的社会行为也。《国语·周语》卷三曰:“经之以天,纬之以地,经纬不爽,文之象也。”文之象者,日月合璧之天象也。是以“经天纬地曰文,照临四方曰明”,⑤乃“文明”之原始本义也。夫阳动于上成天文,阴动于下成地理;明四时秩序之变化,存生死攸关之农耕;中华文明缘此而生,传统文化则源流派别而成矣!故文明之始生,与经济毫无关系,而农耕经济却赖以发展也。

  管仲曰:“虚无无形谓之道,化育万物谓之德。”⑥宇宙自然之无形,而日月运行存在客观之规律,即为“道”也;日月之行决定万物生长变化,为人们提供渔猎果实之需,是为“德”也。此“道德”之原始本义也。伏羲法日月运行之规律而创易立道,顺自然之化明万物消长,应万物之生以食民养邦,确立顺应自然,适者生存之生活方式。故易道之核心实为道德也。孔子曰:“道者,所以明德也;德者,所以遵道也。”⑦正此谓也。五千年来,严格遵循自然规律的易道理念,一直是指导中国农耕生产的自然法则,亦是衡量历代帝王道德行为的思想准则。是以遵道必有德,明德必遵道的道德观念,构成农耕社会的思想体系,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石。故老子曰:“夫道德者,所以相生养,所以相畜长也,所以相亲爱也,所以相敬贵也。”⑧无论何时何代,何君何王,概莫能易也。中华民族遵循“易者,所以经天地”的思想观念,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,用勤劳智慧的双手,又创造出璀璨不朽的农耕文明,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。五千年的文明历史,雄辩地证明:道德者,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之思想动力也。故庄子曰:“夫天地者,古之所大也,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。古之王天下者,奚为哉?天地而已矣!”⑨流传至今的“天地君亲师”之祭俗,之所以列“天地”为首而为世界华人之精神信仰,盖尊奉易道核心之道德矣!

  据前之论,徐仲偶从第一阶段之始就植根于农耕文化之道,进行版画艺术创作,无论有意与否,其创作理念必然蕴含传统文化的道德思想。故“乡土系列”在深情讴歌中国农耕文化的同时,亦以传统的道德理念,对“进化论→进步论→革命论→暴力论→专政论”予以变相批判,而非仅局限于“伤痕”之意识也。十米长卷的“青龙镇”,可谓其代表也。作品裁取农耕社会和谐生活的文化元素,以全景似的艺术构架,展现出清新自然的天地物情,生意盎然的古镇韵味,繁忙有序的备耕劳作,生动丰富的民俗风景,构成传统农耕文化习俗的典型缩影。当今天回头去冷静审视时,不难发现“青龙镇”已成为继承传统文化思想的标志性作品。相比之下,亦不能发现与徐仲偶一样怀揣艺术之梦的热血青年,历经三十年之小变,在思想与艺术学养方面之差异也。

  宋代林稹取杜诗“在山泉水清,出山泉水浊”之意,有感而作《冷泉》诗云:“一泓清可浸诗脾,冷暖年来只自知。流向西湖载歌舞,回头不是在山时。”同为出山之泉,今则清浊两分;坚守艺术使命者不多,热衷利禄功名者不少。尤以跻身追逐时髦之“当代艺术”而推波助澜者,无异于“载歌舞”“画牡丹”之浊累也。唐代孙樵认为:“文章亦然,所取者廉,其约必多;所取者深,其身必穷。”⑩取廉者得多,古不乏人,今学术腐败之类者是也;取深者身穷,则煌煌于世,中国历史文化之脊梁者是也,是以孔子厄,六经述;马迁祸,史记存;扬子云以《太玄》穷;陈子昂以《感遇》穷;杜甫,李白,王江宁皆相望于穷者也。惟其身穷,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绵延不绝矣!故杜甫谓“尔曹身与名俱灭,不废江河万古流!”乃对“廉富深穷”之历史定评也。幸哉!君子行道,忘其为身。陶潜之身穷,传统道德之底线固守不溃也;杜甫之潦倒,历史文化之史诗垂范后世也。历史的评价,从不以金钱权势作界分。天道无亲,各取所因,诚为今日浮躁迷茫之文学艺术者所诫矣!

  三

  1994年,徐仲偶应美国马里兰州艺术学院之邀,作《中国传统木刻艺术》讲座时说:“中国可能在科技方面不如西方,但在艺术方面却不然,中国人的饮食生活喝茶交谈,民居民俗方面,无不与艺术有着密切联系,真正的艺术在中国,艺术化的民族不会掠夺,而是自娱自乐。”他对艺术属性的真知灼见,令惯以金钱来衡量艺术的美国听众深为震动,激动的市长特颁“终身荣誉市民”之证,以彰独到的艺术见解。于是随身携带小小的“榫卯系列”书签,遂有“洛阳纸贵”之势,至今我还残存几张书签,可为见证也。

  “真正的艺术在中国”,或许是徐仲偶的艺术直觉之言,然而历史事实亦千真万确如此,百年来,人们多误以为只有国画才是中国艺术的代表,已不知笔纸产生之前的中国艺术为何物。三十年之小变,名正言顺的“弃中取西”,令许多青年学子趋之若鹜的投身于西画各种“时代”,“主义”之中,以为自己搞的才真正是艺术。国内中西流派的艺术家们,虽然对“艺术”的历史定义和概念内涵模糊不清,但会不约而同的对徐仲偶之言投以惊愕,疑惑的目光或嗤之以鼻的冷笑,数典忘祖的悲哀,还得归咎于中国历史教育失误之故也,如若不信,请试问,甲骨文产生之前的中国上古历史社会,有无思想文化的存在,载体是何物?有无艺术的存在,形式又如何?可以肯定,历史教材不是避而不谈,就是语焉不详,是该正本清源,还中国艺术真实历史的时候了!

  易曰:“出言推辞,制器惟象,动作惟变,卜筮惟占,政治大小取于易。”这是伏羲认知自然天象变化规律而确立易卦的四项法则,为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,奠定粗放农耕适时劳作的天象基础,所谓“出言惟辞”者,以虔诚的言辞祈诉民生之愿也;“制器惟象”者,用特制器具盛物以示崇敬之情也;“动作惟变”者,以日晷之移调整观测之变也;“卜筮惟占”者,用卦之术以占候告凶之兆也。然后以定农耕生产治理的行为措施也。”

  由于祭祀活动不在庙堂而在郊外举行,故又称“郊祭”。先民对“日月如壁,五星连珠”特殊天象的虔诚礼拜,是表述对自然的敬畏之情。再据日月之行以观风云气候之变,取“日中度晷”之筮术,占卜进退之寸度,即可预测来年气候之旱涝,稼禾之丰歉也。⑾中国五千年的农耕生产得以发展,创造出辉煌的历史文明,全赖易道理念之指导也。故孔子曰:“天垂象,圣人则之,郊所以明天道也。”郊祭对于靠天吃饭的粗放农耕而言,关乎先民生死存亡之大事。宗奉“政治大小取于易”的思想教化,必然成为社会的共同意志,必须遵循的思想法则。是以甲骨文产生之前的上古社会,易道理念所形成的社会活动,无疑是最根本的思想文化形态。而其中的“言”和“象”,又成为人们交流思想之感和表达思慕之情最重要的文化载体。故孔子曰:“三皇设言民不违,五帝画象世顺机。”所谓“宗教”者,宗奉易道教化之思想意识也。西方学者以为中国没有宗教,谬在不解世界最古老易道之历史内涵。而中国哲学界之悲哀,则在于否定伏羲创立易道之历史也。

  “言”的载体形式保留至今,许多少数民族只有“语言”而无“文字”的历史,可为明证。当世代口耳相传的历史,至文字产生后用不完整的方式或言简意赅地记录下来,成为今人看到的“神话故事”,必然保存着上古的历史内核。或以今日观念去误读,或以“神话”“传说”之名,行否定之实,皆属历史研究之取廉者也。

  “象”的载体形式则更多。源于表意的稳定性,远传易存的广泛性而大量使用,存世之岩画,生活器具,埋于地下或散于民间之历史文物是也。对甲骨文之前承载易道理念的历史文物,无论是中国考古界还是中国艺术界,在研究方面均系薄弱环节,亦是中国艺术难以回顾传统文化之原因也。

  何为象?孔子曰:“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跡,而拟诸其形容,象其物宜,是故谓之象。”象分两类:一为绘画之象,一为制器之象。所谓“天下之跡”客观之物象也;“是故谓之象。”即制器惟象之结果也。“而拟诸其形容,象其物宜”,则是表现客观物象的原则要求,既有对物象的准确认知,又要赋予表情达意的思想,此亦孔子对“艺术”内涵之阐释也。

  何为艺术?《禹贡》曰:“蒙习其艺”,《诗经·大雅·生民》曰:“以就口食,艺之荏菽。”其艺者,指种植技艺也。春秋时称“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”为六艺,指国学教习的六种技艺。《国语·晋语》卷十四曰:“贪欲无艺”,谓贪婪无能之人,庄子曰:“能有所艺者,技也。”则艺者,技能之谓也。

  《礼记·学记》曰:“术有序,国有学。”序与学为古代学校之名,系不同行政区域的“术”与“国”所设之学校,名异义同。《尚书·武成》曰:“列爵惟五,分土惟三。”周初分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王等爵位,封百里,七十里,五十里,三等之地建国,其设学校称之“国学”。而国内按规定里数之乡里称“术”,所设学校为序,类似今乡镇学校。所学内容和天子、诸侯之国学一样,以“六经”、“六艺”和“三教”为主。三教者,道为德教,敏为行教,敬为孝教也。六经者,诗、书、礼、乐、春秋、易也,重在经世治国;六艺者,重在经世致用也。无论贵胄公卿,诸子百家之人,皆从小必学,老子和孔子亦概莫能外也。今热议之“国学”,则混淆历史概念之内涵,又误解学习之内容,故纷争不已,莫衷一是也。《说文》曰:“术,邑中道也。”左思《泳史》诗云:“冠盖荫四术,朱轮竞长衢”。四术,指邑中十字交叉道路。卜筮有寸度之数,乡国有范围之度,道路宽窄以车轨尺度而定建制。故术者,度之法则也。所谓“艺术”的原始本义,指技能之法则。而最早专用于易道“制器惟象”之技能法则,谓之“艺术”。则象者,艺术之谓也。真正的艺术不仅在中国,亦是人类艺术的发源地。中国艺术,无疑是承传上古思想文化最重要的载体。可惜中国历史教材自断五千年文明之首,误置于所谓“原始社会”、“石器时代”,变上古文明为“虚无的历史”,中国艺术亦成无源之水。至于老子是“道家鼻祖”,孔子为“儒家创造人”之谬论,既否认伏羲创易之立道思想的传承历史,又错定两位先哲思想乃无根之木而凭空所生也。实属浮躁取廉之大弊也。

  四

  《关尹子》曰:“心感物不生心,生情;物交心不生物,生识。”意谓观察客观事物之感受,非在心之物本身,而是感物之性所生之情也。情感之物久于心,渐生觉悟之识;情之所感,意有所识,则物非情感之物,已升华为理性认知之物也。此乃人类第三本能意识之反映也。除生存,繁衍本能外,对客观世界独具的主观意识,是人与动物之根本区别。故伏羲的易道观念,正是认知日月之行与万物变化之关系,反映适者生存之道德意识也。《周易注》卷十曰:“夫象者,出意者也。”则“制器惟象”之意,必然体现道德意识而为之作也,历史文物绝非无意而为之也。无论是“诗言志”、“文以载道”,还是“托物寄情”、“放形写意”,中国的文学艺术莫不皆然也。五千年的文明历史,无不承袭道德意识而发生发展矣!

  “制器惟象”之象,则遵循孔子所定艺术创作的内涵原则:“拟诸其形容” ,重在摹刻技法之形似;“象其物宜”强调情感性识之神似。是以艺术之象,非客观物象的简单复制,而以情感意识赋予之形也。中国传统艺术强调的思想内涵,道以为先,德以总形;情宜意适,然后为形,是故谓之意象也。中国艺术从“制器惟象”之始,就蕴含互为表里、缺一不可的意象关系,表现出极富想象的艺术魅力,令世人惊叹不已。但凡日月星辰,风雨雷电,山川草木,虫鸟鱼蛇,无不予体物察性之情、蕴意含识之形。故风花雪月,表四时物候之情象;山水人物,寓时事兴衰之意韵。中国艺术的意象美学,从不为表象代言。即或历史在发展变化,但应时以变,循法形宜之意象法则,仍一脉相传也。

  今所谓的“创意”之说,实误解中国艺术意象内涵之谬言也。夫道德者,统艺术作品之意也,惟世代相承而无可创无可变之“意”也。可创变者,惟思索“象其物宜”之“意”也。此“意”者非彼“意”者,两者内涵覆盖有别也。“创意”说,则以可变之意混不变之意而为一,误将肤浅直白的物意表象当作“意象”。故“当代艺术”,搜肠刮肚于形式翻新,了无继承发展之根;“创意”之说,随处套用以独创自居,毫无传统理念之实,皆文化艺术浮躁取廉者之为也。殊不知,欲承中国艺术意象而有所创新者,必法其所以为法而知道德者能为矣!

  明乎此,则知西方艺难解中国传统艺术之意象内涵,盖其历史短浅所局限也。故“文艺复兴”以来,西方艺术多囿于“拟诸其形容”之精准逼真,而“象其物宜”的情宜意适之作亦不多见。一旦面临中国传统意象艺术的山水书画,总有茫然无绪之感,其高下之分自不待言也。百年之中,追随西方而建的中国考古界,与西方艺术一样亦难解上古历史文物之意象内涵,误读器物,误释历史,始终处于被动考古之尴尬境地。故面对“红山文化”、“齐家文化”、“良诸文化”和“三星堆文化” 众多“制器惟象”且怪异无文记载之物时,同样呈现茫然无措之感,其哀亦明矣!

  孔子曰:“传言以象,反舌皆至,可谓简矣!”所谓反舌者,地僻偏远需翻译之邦族也。天各一方,言语有异;令信传达,以象代言;见象知意,如期而至。孔子对“传言以象” 极为简捷方式之赞叹也。是以“言”和“象”承载上古思想文化交流的方式,一直在传承延续,而“制器惟象”独有的社会功能,更具深远之历史影响也。《周易注》卷十曰:“尽意莫若象,尽象莫若言。言出于象,故可寻言以观象,得象而忘言。象者,所以成意,得意而忘象。”当语言无异时,言出于象,故可寻言以观象,得象忘言;语言有异时,传言以象,象以成意,故得意忘象,此反舌皆至之由也。“传言以象”,之所以具有超越时空限制和语言障碍的表意功能,必然基于人类情感意识的相同性和历史上文化习俗教化的同源性。否则“传言以象”,难有反舌皆至之理矣!当历史的长河将许多古老而久远的同源文化,流转迁徙至天涯海角,则冲刷磨蚀掉许多鲜为人知的文化痕迹。时间亦逐渐扩大固有的差异而呈现于今人面前。故每每人们谈及东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时,往往又忽略曾经历史文化之同源也。惟今日之艺术作品展,仍存见象知意,得意忘言,而无需翻译者也;亦保留传言以象,以象表意,可进行交流者也。是以五千年历史之遗风尚存矣!故此而言,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,是中国艺术界肩负的历史使命;而宣扬推介徐仲偶版画向当代艺术转型的创新之作,则是中央美院义不容辞之责任也。

  徐仲偶艺术作品,还汇集风格各异,专业有别的诸多作品,可窥其博厚之艺术造诣。我曾见过他为老布什总统所画之肖像,知“拟其形容”之不凡技艺。但最能体现专业艺术之创新,则是第三阶段对版画题材和形式格制的整体性突破。“以书写的名义”破传统文字之意,溯刻镂制器之形;于飘浮游弋之中,呈回归故型之感;给人以无穷韵味。“以水墨的名义”,逾传统水墨之规矩,擎悬空如椽之笔;抒磅礴雄远之浩气,展飘逸俊朗之势;颇有荡气回肠之豪迈。而“以山水的名义”,则承老庄“大象无形”之意境,以峻峭跌宕之势,淌漾漫衍之趣;喻天六地五之义,存生安命之道。故于逍遥倏忽之中,存悠然静谧之情意也。山水者,本滋育万物以养民也。然其形非客观山水之形,乃“得意”之形;其意非乐山乐水之意,为“得道”之意。是以独步于传统意象而有所创新也。故“得意忘形”者,艺术创新之灵魂矣!

  我尤喜其“水”也。老子曰: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”水为五行之首,万物生长之源;道为天地之根,万灵生存之本。道生于一,天一为水,故水近于道也。水处众人所恶,则人恶也;水利万物不争,而人争也。是以截流断水以争利,弃废排污而为恶,焉有害道伤德而生态不毁之理耶?见象知意,警世人重道惜水也!古昔以水之作不多,如此壮观者罕见。伫立遐思,水空邈远,顿生概叹,故而歌曰:

  漫衍本乎形,势引无数弦。纵流顺天分,横淌亦自然。

  泉荡澄渊静,水滴珠玑溅。岸碎细绢缕,波延逶迤衔。

  汀浦映月渚,浮沙隐痕线。追昔玄元跡,托形意尤鲜。

  神明好虚空,灵性重情牵。履端始浩渺,归馀终镜。

  西蜀 刘尚勇

  2008.仲冬初稿苦竹林 2009. 仲夏修改